姜维十一伐中原战绩不佳,最终拖垮蜀汉,是否和他重攻轻守有关?

一分飞艇走势规律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一分飞艇走势规律 > 新闻动态 > 姜维十一伐中原战绩不佳,最终拖垮蜀汉,是否和他重攻轻守有关?
姜维十一伐中原战绩不佳,最终拖垮蜀汉,是否和他重攻轻守有关?
发布日期:2025-04-13 15:25    点击次数:111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堪称当时西蜀唯一具备统帅才能的军事人才。他肩负着国家存亡的重任,是蜀汉政权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就连敌对势力曹魏也认可姜维的重要性。比如公元263年,司马昭出兵攻打蜀汉时,在讨伐檄文中写道:“蜀国唯一依赖的,只有姜维一人。”在魏国看来,姜维是蜀汉阵营中唯一值得认真对待的对手。

诸葛亮在世时特别看重姜维,称赞他是"陇西的奇才",并把他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教导。姜维打仗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爱攻不爱守",也就是说他更喜欢主动出击,而不太擅长采取防守策略。

姜维是个十足的"进攻型将领"。这话怎么理解呢?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接班的蒋琬、费祎也先后离世,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从240年到263年,他带领蜀军与曹魏打了20多年仗,总共打了11场战争。其中前10次都是姜维主动出击攻打魏国,最后一次则是魏国的司马昭派钟会、邓艾带兵攻打蜀国。在这20年里,姜维10次主动进攻,魏国一直处于防守状态。直到第11次,魏国才首次转守为攻,没想到一次进攻就彻底灭掉了蜀汉。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进入了蒋琬和费祎掌权的时代。他们按照诸葛亮的遗愿,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停止对外战争,致力于恢复因长期征战而衰败的经济,让百姓得以喘息,士兵得到休整,国库逐渐充实,避免了对魏国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此外,他们对急于立功的姜维采取了牵制和约束的策略,阻止他主动挑起战事。这一点在《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有明确记载。

姜维每次想大规模出兵,费祎总是阻拦不同意,给他的兵力顶多也就一万人。

在这段时间里,费祎为了限制姜维的行动,每次只给他最多1万人的兵力,主要是为了阻止他发动大规模战争。尽管如此,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姜维还是利用这些有限的兵力,先后发起了4次进攻,具体包括:

公元240年,蜀国大将姜维带领军队对魏国控制的陇西地区发起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当魏国名将、雍州太守郭淮率兵出来阻挡时,姜维见势不妙,就迅速撤回了蜀国境内。

洮西之战发生在247年,当时魏国凉州的羌族部落起兵反抗,魏国派兵镇压。羌人向蜀汉求援,姜维带领几千士兵进入凉州,与魏国将领郭淮、夏侯霸多次交战,虽然没分出胜负,但成功帮助反魏的羌族百姓撤离。

麴山之战:公元249年,姜维带兵攻打魏国,想解救蜀军在麴山驻守的两个营地。后来魏军大批人马杀到,蜀军打不过只好撤退,麴山两座军营的守军最后投降了魏国。

公元250年,蜀汉大将姜维带领军队深入魏国凉州核心地带,一度打到青海与甘肃交界地区。由于兵力不足,局势不利,最终不得不退兵返回蜀国境内。

第二阶段里,蜀汉大将军费祎在庆祝新年的宴会上被投降曹魏的郭循刺杀身亡。之后,姜维独自掌握了蜀汉的军权,重新执行诸葛亮的北伐计划。他多次率领数万大军进攻曹魏,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从那时起一直持续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62年才结束。在这期间,姜维一共主动发起了六次大规模的进攻。

公元253年,蜀汉将领姜维率军北伐曹魏。蜀军一路北上,直插魏国腹地,包围了陇西三郡中位于甘肃陇西东南的南安郡治所狟道城。然而,面对魏军的顽强防守,加上援军即将抵达,蜀军久攻不下,最终不得不撤退。

254年,姜维再次率领蜀军进攻曹魏。一开始,蜀军打得挺顺,一路推进到现在的甘肃临洮和陇西一带,接连打了好几场胜仗,消灭了不少魏军。等到撤兵的时候,蜀军还带走了河关、狄道、临洮三个地方的几万老百姓,一起回到了蜀国。那时候打仗,抢人也是常事,算是战斗目标之一。

255年,姜维再次率军出征,在洮西和狄道与魏军展开激战。蜀军一路打到洮河西岸,把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的部队打得落花流水,缴获了大量战利品。随后,蜀军乘胜追击,包围了狄道城。不过,魏国大将邓艾和郭淮带着援军赶来,姜维见势不妙,只好撤军返回。

公元256年,蜀国大将姜维又一次带兵攻打曹魏的祁山和南安。这次魏国派出了名将邓艾迎战,他指挥得当,魏军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双方在甘肃天水一带的段谷地区展开激战,结果蜀军吃了大亏,伤亡惨重。姜维见形势不利,只好下令撤军返回。

在公元257到258年这段时间,姜维抓住魏国大军被调往寿春平定诸葛诞叛乱的机会,带领数万精锐蜀军直扑陕西关中平原。然而在秦岭的骆谷道上,他们遇到了邓艾、陈泰、司马望等魏国名将的顽强阻击。双方在战场上僵持不下,你来我往打了将近一年。最终蜀军因战事不顺,不得不撤军返回。

公元262年,蜀国大将姜维率军强渡洮河,准备攻打洮阳,却遭到魏军阻拦。于是,姜维转而进攻附近的侯和地区,结果被魏国名将邓艾击败。这一仗蜀军损失惨重,最终不得不撤退。

诸葛亮制定的策略就是“拿下陇右”,想办法控制曹魏陇山以西的天水、南安、安定等地,切断连接陇山东西的通道,阻止关中地区的魏军支援陇右。姜维觉得自己能文能武,又了解陇西的地形和风土人情,认为自己是执行这个计划的最佳人选。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中提到,姜维觉得自己精通文武之道,对陇西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地形了如指掌。他自信在军事策略上有独到之处,于是决定拉拢陇右的羌胡部落,借助他们的力量为蜀国效力。他计划切断陇山以西的地区,将其纳入蜀国的版图。

魏国的将领们一致认为,如果姜维能切断通往凉州的通道,吞并四郡的夷、汉势力,控制陇山和萧关这些险要之地,就能一举歼灭雍州刺史王经的军队,彻底掌控陇右地区。然而,司马昭对此有着更为冷静的判断。他认为这个战略目标虽然听起来合理,但规模太大,连诸葛亮都未能实现,姜维更不可能做到。他对身边的人说道:

当年诸葛亮也一直有这个愿望,但最终没能实现。这种涉及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谋划,不是姜维能够胜任的。

另外,姜维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迫切想要立下功勋。《三国志·姜维传》中提到:

姜维作为外来将领投靠蜀汉,多年来频繁征战,却未能建立显著的功业。

他本是客居西蜀的外地人,在蜀汉政权中根基不深,却肩负着后主刘禅托付的重任,因此迫切想要为蜀汉效力,不惜一次次率军攻打曹魏。他不顾自身疲惫和国力消耗,连年带兵北伐。尤其在蜀汉后期,即253到258年间,他几乎每年都发动战争,频繁出兵进攻强大的曹魏,可见他报效国家、追求功名的决心有多么强烈。

蜀汉位于西南偏远地区,土地贫瘠,百姓生活困苦,人口也不多,是三国里最弱小的国家。然而,姜维比诸葛亮更热衷于打仗,连续多年对外发动战争,从未停歇,连他的死对头魏国都对此感到十分惊讶。比如,魏国在景元四年讨伐蜀汉的檄文中就提到过这一点。

蜀国不过是个弹丸之地,土地狭小,人口稀少,然而姜维却不顾百姓死活,强行征用民力,始终没有放弃他的野心。

姜维总是喜欢进攻,不太重视防守,这就是为什么他年年打仗,却始终没能从曹魏那里抢到一块地盘的关键原因。

姜维为何被认为不重视防守?这从他主导的三次军事行动中可见一斑。第一次是256年的段谷之战。姜维先是攻打祁山,发现魏军已有防备,便转向南安,结果在武城山被邓艾拦截,遭遇失败后又转而进攻上邽,结果在段谷被邓艾识破计谋,再次大败。这次战役中,邓艾、陈泰等人早已料到蜀军会来进攻,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姜维找不到可乘之机。同时,汉中都督胡济未能按时赶到,姜维的部队陷入孤军深入、将士疲惫、进退两难的困境,后勤也出现问题,粮饷无法及时送达前线。正如魏将王基所言。

姜维率军深入敌境,却没有携带足够的粮草物资,导致士兵们忍饥挨饿,最终在上邽一带全军覆没。

在上邽的那场大战中,姜维吃了大亏,这是他带兵打仗以来输得最惨的一次。史书上说,蜀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士兵们死的死、逃的逃,场面惨不忍睹。这场败仗让蜀汉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戴上了孝布,哭声一片。老百姓和军队都对姜维怨声载道,觉得他太不中用了。

姜维这次打仗,情况突然大变。敌人早有准备,说好的援兵没来,粮草也不够,原本的优势全没了,反而陷入了被动。这时候,本应该放弃进攻,转为防守甚至撤退。但姜维一向只擅长进攻,对防守不屑一顾。他不管眼前的危险,固执地非要打下去,硬要攻打防守严密的上邽城。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惨败收场。

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他接手魏延负责的汉中防务时,自作主张把外围的部队撤了回来,全部集中到南郑城防守。结果没过多久,钟会和邓艾就用"跳岛战术"拿下了汉中。要知道魏延守卫汉中十几年,一直坚如磐石,可姜维刚接手就丢了,这充分暴露了他"只顾进攻、忽视防守"的短板,也为日后蜀汉的覆灭种下了隐患。

陈寿说姜维“喜欢追求功名,武艺和文才都只是略懂”,这个评价很到位。姜维的军事才能还不够深厚,可能只是半吊子水平,主要体现在他做事急躁、不重视防守。对于实力不足的蜀汉来说,防守应该是进攻的基础,只有守得住,攻起来才会更有力,因为攻守是相互依存的。姜维不懂防守,自然也不懂得如何有效进攻。在这方面,魏延、王平和罗宪都比他强,他们不仅擅长防守,还能灵活进攻,这一点毋庸置疑。姜维过分注重进攻而轻视防守,用自己的短处去对抗敌人的长处,这也为蜀汉的快速灭亡埋下了隐患。

【插图源自网络】



上一篇:中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
下一篇:莫让“假俗乱”讲解侵蚀“文博热”

Powered by 一分飞艇走势规律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